沈帥青:社會價值觀多元化 兒童更幸福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8/09/06 00:1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當下港孩成長環境比過去多個世代看似更幸福,惟一項調查發現過半本地中學生呈抑鬱徵狀。社會價值觀單一,令孩子缺乏自由成長空間,或才是孩子不快樂的主因。

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訪問的7,500名本地中學生當中,有51.5%呈現輕度至中度抑鬱徵狀,更有3.7%曾萌生自殺念頭。中學生的壓力來源,依次為文憑試、學業及前途問題,機構反映學生比在職人士更感前途無望。

英國近日一項調查亦震驚全國,慈善機構Children’s Survey揭示,14歲男童中有十分一曾自殘,女童自殘比率更高達四分一。心理輔導專家Natasha Devon表示數據令人心痛,但毫不驚奇,指當地經濟步入蕭條,年輕人機會減少同時,卻要背負更沉重的學業及其他社會期望。她又表示,現有措施如抗逆課程、正能量宣傳等,作用有限,社會有責在根源上解決問題。

學業、就業壓力等之所以能將人壓垮,只因人們只在乎從中獲利。英國約克聖約翰大學學者Catherine Heinemeyer指,社會價值觀趨單一化,令孩子被迫追求結果,放棄不會產生成績的活動,例如愛好及玩樂,缺乏自由成長空間。

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(Bertrand Russell)曾寫道,人生參差多樣是快樂的命脈(Diversity is essential to happiness),然而社會現實是,萬般下品唯讀書高,讀書只為高分名校,求職只為名利雙收。Heinemeyer表示,不少抑鬱的孩子對單一價值觀極度敏感,但強調價值觀多元化可由校園開始,例如增加體育及藝術課的比率。

本港教育局建議小學藝術課時應佔10至15%,不及外地如紐約州規定為20%。更甚者,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前年發現,雖有多達81.6%的中學生喜愛體育課,但過半(50.5%)沒有參與任何運動類活動,主因缺乏時間。青年創研庫亦反映,本地體育課時平均每周90分鐘,不及歐美校園的120分鐘。

港孩上興趣班,亦未必因個人興趣,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調查發現,只有17.2%的家長會尊重孩子興趣選擇興趣班,大部分皆是家長話事,3至12歲兒童平時上學日子的課外活動,亦以樂器為主(40.3%),不足1成父母讓孩子參加義工、禮儀、社交等活動,家長重視技能多於全人發展。

美國今年公布的蓋洛普民調中,香港在全球最不快樂地區中排名第7,快樂程度甚至不如戰亂地區如阿富汗,更或佐證人們物質生活再豐富,也難彌補精神上的貧匱。

要促進社會價值觀多元化,校園可藉增藝術及體育課時比率、讓孩子擁有自由活動空間做起。功利的環境難以產生心智健全的兒童,快樂童年抑或功成名就更為重要,社會需作出明智選擇。

港青為何不快樂

  • 難向上流:政府數據顯示,本港堅尼系數去年創下45年新高,貧富懸殊極度嚴重。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亦表示,具專上教育程度的在職貧窮人士在2012至16年間,由1.84萬人增至2.83萬。
  • 生活壓力:香港研究協會發現,港生平均每周學習時數多達62小時。瑞銀2015年調查亦發現,本地員工工時冠絕全球,每周平均為50.11小時
  • 遊戲不足: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今年公布調查顯示,24%兒童每日遊戲時間不足1小時,未能滿足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

撰文 : 沈帥青